八一小说
会员书架
首页 >其他小说 >大唐风流小地主 > 726 春闱放榜

726 春闱放榜(第1 / 2页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许敬宗琢磨一下书院之事,又开口询问道:“敢问户县伯,这书院的教授、博士、助教,从何而来?是从国子监、崇馆调拨吗?”

李忘忧摇头:“书院的教学方式,与国子监并不相同。我准备从今岁参加春闱的考生之,招募人手,教导入学蒙童。”

“这……怕是不妥吧?那些落第考生,有能力教导学生吗?下官很担心他们教坏了学生。”

李忘忧说道:“无需担心,那些读书人,招募来后,我会安排他们先培训学习几个月时间,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书院教授、博士、助教。对了,我已经安排人放出了消息。两日后,待礼部公布今岁春闱榜单后,许公你与我去国子监,招募那些落第考生。我已与孔公打过招呼了,届时借用一下国子监的场地与人手。”

“诺,下官知道了。”许敬宗点头答应下来。

李忘忧继续说道:“原本我只打算招收五百名左右的蒙童入书院读书。但听圣人的意思,是准备直接翻一倍,招募一千人入学。如此一来,我估计大约需要招募百名左右的书院博士、助教。另外书院还需要招募厨娘、仆役、护卫等人,大约也需要数百人,这些事情,许公看着安排吧。”

许敬宗闻言,不由有些不解:“户县伯,为何书院需要如此多人?”

他的疑问自然有道理,国子监国子学生员三百人,太学五百人,四门学一千三百人,律学五十人,书学、算学三十人,一共两千多人,也只设祭酒一人,主簿、录事、诸学博士、助教、典学、直讲等学官不足五十人而已。

而按李忘忧所言,皇家书院的老师就有百多人,平均下来每十个学生就有一名老师,实在奢侈。

李忘忧笑道:“不多不多,这些蒙童,五十人左右一个班,每班设班主任一名。每五个班一名书学助教,一名算学助教,一名律学助教。还有绘画、箭术、马术教习等。许公,你算算需要多少人?”

他这话自然又把许敬宗说懵逼了,好半响才开口问道:“敢问户县伯,何为班主任?”

“呃……就是负责管理班级之人,管理班级纪律、学习、生活。大唐皇家书院的学生,要求德、智、体、美全面发展,就看这些班主任的本事了。”

李忘忧这番话,说得许敬宗晕晕乎乎,实在不知如何回话。

其实李忘忧他又哪里懂如何运作一所学校?

也是照猫画虎,将自己上学时的那些照搬来大唐而已。至于合不合适,是不是好用,他可就管不到那么多了。

他这种半缸子水的人,要在后世敢办什么学校,还要收那么贵的天价学费,绝对分分钟被人举报,然后送去监狱里面吃免费饭。

好在这是大唐,不仅没人来抓他,反而李忘忧一番忽悠,连李二都心动了,要送太子李承乾、李泰他们去书院读书,不能不说,李忘忧这货的运气也是极好的。

许敬宗依旧是苦着脸、皱着眉,不断就书院的各种事情,询问该如何运作,倒是把李忘忧说得口干舌燥,才堪堪把他给打发走了。

看着骑在马背上远去的许敬宗身影,李忘忧也是长出一口气。万幸能找到这么一个合格的“背锅侠”,不然这学校的事情,还真能折磨死人。

两日时间一晃而过,到了礼部发榜这日,长安城内再次热闹了起来。

不仅数万名,参加今岁春闱的考生们,一窝蜂的涌去礼部看榜,就连那些长安城的百姓,也有不少跑去了礼部门前准备看热闹。

今岁春闱,明经科录取三百人,进士科二十人,其他俊士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等各自录取数十人不等。

录取比例最多的,其实反而是这些不受重视的科目,参加考试的人少,录取比例大约能有一半。

毕竟大唐还是盲遍地走,这些明法、明字、明算的学生虽然不受重视,但其实官府对这些学生的需求量非常之大。

而明经科的录取比例也不低,大约有四成左右。唯独进士科,进士及第进仅仅只有十分之一的比例,含金量倒是十足。

在众人期盼之,礼部官员终于出现,开始指挥着礼部的书吏往墙上糊浆糊,张贴红榜。

先张贴的是明法、明字、明算这些科目的录取名单,即便不受重视,但凡是榜上有名的学子,依旧兴奋的大呼小叫不已,慕煞旁人。

礼部门前,一片喜气洋洋。

至于那些没有能够考上榜的,也只有默不作声,用羡慕嫉妒恨的目光看向那些手舞足蹈欢喜不已的考生,心默默期待来年自己的运气能够好一些。

待到最后,便是今岁春闱进士科的红榜。

前来观榜的考生,无论是不是进士科的,都不由的屏住了呼吸。毕竟与其他科目不同,但凡能够进士及第,那便已经半只脚迈入了仕途,只要通过吏部的铨选,便能从白身变成人人羡慕的官员。

这进士及第,也因此被世人称为“白衣公卿”,意思便是虽然这些进士还是白衣之士,但却已经享有卿相的资望。

《唐摭言·散序进士》有言:“盛于贞观、永徽之际,缙绅虽位极人臣,不由进士者,终不为美,以至岁贡常不减八百人,其推重谓之‘白衣公卿’,又曰‘一品白衫’。”,可见一斑。

上官仪与刘仁轨二人,今日自然也在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